学校首页
特殊教育(手语翻译)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2021-2022学年)
日期: 2023-02-1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特殊教育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司函〔2019〕50号)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年来,特殊教育(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趋完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沿革与发展

聋人由于听力的损失,手语成为其重要的交际工具。长期以来,由于会手语的人少之又少,制约着聋人的社会化进程。手语翻译是搭建聋人和健听人沟通的桥梁,培养合格的手语翻译,不仅是聋人无障碍沟通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的需要。2004年,学校依托300余名在校聋人大学生的资源优势,开设特殊教育(手语翻译)专业(专科)。2016年,该专业成功申报为本科专业设置,201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84人,2021年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2021级新生77人,报到率为97.47%,目前在校生265人。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该专业培养适应特殊教育和手语翻译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牢固、专业面向宽,具有较扎实的特殊教育和手语翻译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和手语翻译能力,具有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公共服务机构、残联系统和公检法系统等领域的发展需要,从事特殊教育教和手语翻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要求体现在掌握扎实的特殊教育和手语翻译理论知识,具有信息搜集与获取能力,对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学会学习,全面发展。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近五年来,该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授课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13人,师资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要。2019年,该专业被遴选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教师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共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各1门和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十四五”期间,特殊教育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课程体系与构建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主要以手语和手语翻译课程为主,兼顾特殊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分六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六个模块共170学分,230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9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9学分,专业教育必修课程3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8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教育选修课程6学分,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5学分。保证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提高。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积极构建师资队伍,进行优化整合

该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0人。双师型教师11人,具有行业企业背景4人。35岁以下教师3人,占15%,36-45岁教师8人,占40%,46岁及以上教师9人,占45%。具有外校(境内外)学缘的教师20人,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多个交叉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调整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授课情况,保证每个学期具有相应背景教师的教学;邀请教授参与本科教学,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优先安排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在同一门课程中搭配不同职称和年龄教师,以促进团队建设。整体结构合理,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

(二)重视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科研水平

特殊教育系作为学校基层教学组织,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校级一流课程团队;现有校级《手语翻译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校级《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团队。先后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郑璇教授、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杨军辉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项指导,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1名教师在华东师范大学访学一年。另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系列讲座和线上培训、暑期教师研修、清华大学克隆班级课程等培训,形成“专家带教师”“老教师带新教师”“外引内培”的教师培养机制。

专业教师获批10余项教学与科研项目,其中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课程思政项目,参与教师12人次,1项郑州市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同时有7个项目结项,公开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共有4位教师获得市级荣誉称号。

(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高资源使用率

学校关于教育类书籍共计(含电子类图书)62208册数,特殊教育专业类书籍共计38318册数。学校图书馆、学院阅览室全天向全体师生开放,满足学生课余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480.71元,生均实践教学经费支出165.30元。

拥有手语、特殊教育等方向的实验室,总面积1942平方米,总投资1190余万元万元。其中,手语分析实验室、手语采集实验室等被郑州市科技局评为郑州市手语研究重点实验室。手语翻译远程服务中心总面积484平米,总计金额91万元。实验室以实践教学为主,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提供相关社会服务。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积极对接行业发展方向,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已与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郑州市中原区未来听语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见习、实习条件,保证了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模式

该专业教师积极探究新时代高等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和手语教学团队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探索“互联网+教育”和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推进启发式、讨论时和探究式教学。以雨课堂智慧平台为主教学平台,通过课前复习、课中测试、发弹幕和投稿、课后数据分析,以及通过视频作业、调查报告、课外实践等,全方位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课教师积极学习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课程知识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该专业开设35门专业课程,每一门课程均制定了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确保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该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目前手语教学资源建设的需要和广大手语爱好者的愿望,2018年开发建设了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手语基础——跟着聋人学手语》。2020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特殊教育概论》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并被学校立项为课程思政样板课。2022年《行业领域手语》被认定为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

该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规划特色教材建设工作,组织有多年手语和聋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主编或参编了国家级或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手语翻译概论》《手语翻译实训指导》和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聋人与社会》和《聋人文化概论》等教材,弥补教材不足之现状。共选用20本教材,其中马工程教材1本、高等教育”十三五“特殊教育规划教材1本、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本、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本、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特殊教育学系列教材1本,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4本。马工程教材、国家级和省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合计所占比例65%。

四、实践教学

(一)专业实践基本情况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时需修满170学分,实践教学66学分,其中实验教学33学分,占比19.41%;毕业综合训练课题共35个。为保障实验教学,制定详尽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开设实验课程共计15门,入学教育1次62名学生参加,毕业教育1次、毕业实习4周共35名学生参加。

(二)实验室建设与开放利用

该专业建有手语分析实验室、手语采集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室、金河演播室和手语翻译远程服务中心、融合教育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和言语语言康复实验室等。设有专门管理人员,师生结合课程教学、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经过申请,随用随开放,实验室利用率较高。

(三)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大纲修订

根据《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保证教学实践的时间,开设实验课程共计13门。分别是中国手语1、中国手语2、中国手语3、专业类手语1、专业类手语2、书写技能、聋校教材教法、行业领域翻译1、行业领域翻译2、手语翻译实训、手语转写1、手语转写3、手语技能训练2。每门课程平均开设5个实验项目数,共计65个实验项目。根据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修改教育实践时间和课程实践学时。完成开设实验的1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和2018级35名学生的实习教学大纲的制定。

(四)基于校外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

已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见习、实习、研习以实习基地为主要阵地,积极参与基地的志愿者活动和培训学习,部分毕业生到基地就业,开展充分的校企合作。

(五)完善毕业论文管理

1.论文选题设计

按照《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确定毕业论文课题方向,选题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难度和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源于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注重发挥学生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创造潜能。组织指导教师申报论文选题并向学生公开,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一人一题。将《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下达给35名学生,按照写作日程进行。

2.论文过程管理

为切实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规范性,学校制定《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校政字〔2019〕153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写作要求》(校政字〔2019〕154号)和《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检测要求及查重检测结果处理办法》(校政字〔2019〕155号)。依据学校文件,制定了《2022届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并成立2022届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与总体指导。共有12名教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每位教师平均指导学生人数为3人;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占比58.3%。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指导教师11名,答辩秘书2名,学生35名,按照学生数量、教师情况等分两组同时进行。经由学生汇报、答辩、合议等环节,35名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3.论文质量成果

通过对选题审核、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及评优、工作总结与资料归档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确保毕业论文质量。35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合格率为100%,在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27个,占比77.14%,其中校级优秀论文1篇。

(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该专业学生参加院校及社会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包括传统文化活动、“讲文明讲纪律”“安全教育”“四史教育”“文明宿舍”“我们的节日”等60余次,覆盖专业全体学生。其中,学院与郑州二七纪念馆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协议,合作举办志愿活动3次,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得到校内外一致好评。并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加“三下乡”、支教助学、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志愿者,如李伟霖、薛晓庆、王苑洁、柴蔚等四人获得2021年郑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五、专业教学管理情况

(一)规范规章制度和文件建设

特殊教育学院制定系列监控教学文件,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督导和系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同行评教制度、师生专题座谈会制度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以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等。通过听课、巡课和抽查,督导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落实“班导师”制学生服务

该专业落实完善学校“班导师”制,专业课教师担任特殊教育专业的班导师,根据学校要求及学期、疫情期间特殊时期,依据各专业各班级特点,自拟班会主题,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考研和就业指导,营造良好学风,落实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三)加强专业发展质量监控

该专业通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资料的检查,授课进度完成情况检查,教师之间相互评课和学生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手段保障教学质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规范教学,通过多种手段严格监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落实《特殊教育学院教学督导方案》,系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任课教师听课不少于3次,教师间听课,切磋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风建设情况及效果

一是落实完善学校“班导师”制,通过指导和班会,加强学风建设;二是教风考风促进学风建设情况,各班辅导员均组织开展考前诚信主题班会,要求学生认真复习,积极备考,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做到诚信应考;三是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考场纪律,做出表率;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学生认真学习,学习习惯良好,无一人在考试中有违纪行为,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

1.思想道德素养提升

2021-2022学年特殊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共发展两批预备党员,合计39人,其中该专业发展学生预备党员28人,占比72%。学生党员在各项活动和志愿服务中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学院学生会共有学生干部30人,该专业学生18人,占比60%,为学院学生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2.整体发展水平提高

共开设专业课程35门,考查课18门,考试课程有17门。学生成绩及格率为100%,全部达标。

2022届毕业生英语四六级累计通过率为4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通过率为49%,社会性自主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为29%,教育专业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职业综合能力测试通过率为94%;在校2019级学生四六级累计通过率为62%,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通过率为89%;在校2020级学生四六级累计通过率为32%,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通过率为41%,基本高于社会上教师资格证整体通过率、全国平均四六级通过率和普通话等级证书通过率。

2020级两位学生荣获2022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三好学生;2018级一位学生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学生,一位获得2022届河南省优秀大中专毕业生;2020级一位学生被评为2022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8级特教一班获得2022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班集体”。

3.毕业生质量较突出

该专业共有35名学生进行并完成毕业论文,合格率为100%。毕业教育1次,毕业实习4周,共35名学生参加。分为集中和分散实习,其中分散实习10名,全部在教育机构;集中实习学生25人,在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开展。与专业吻合度高,实习成绩全部达标。

应届毕业生人数35人,获毕业资格35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率100%;获学位资格人数35人,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100%。初次就业人数24人,就业率68.57%,从事教育工作人数为15人,与专业相关度及职业吻合度42%。共4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3人江苏师范大学,1人重庆师范大学,录取率22.22%,基本与2022年录取率相平。实习单位、就业单位和社会评价较高:学生责任心强,基础知识扎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较强的特殊教育和手语翻译技能与素养。该专业评教结果全部合格。学生学习满意度相对较高。

七、专业特色与优势

(一)打造一流手语课程

该专业历经十八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聋、听教师共同承担手语教学的独特优势。根据国家通用手语培训与推广要求,手语教学团队在《国家通用手语》《手语语言学概论》《聋人文化》等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了国内第一门手语在线开放课程《手语基础——跟着聋人学手语》。该课程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至今已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运行至第九个学期,注册学习人数2.7万人。该课程的建设有效地拓展了国家通用手语推广与传播的空间,学习者包括高校师生、社会手语爱好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残联系统工作人员等。今年又新建一门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行业领域手语》。一流手语课程的建设,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的影响力。

(二)为聋人服务意识强

该专业学生利用所学手语翻译技能,为特殊教育学院400余名聋生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搭建了手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聋、听大学生深度融合。在学校举行的各种会议、讲座、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圆满完成手语翻译任务。在聋听大学生相互接纳的同时,提升了听人大学生手语翻译能力,改善了聋人的无障碍交流环境。多年来,特殊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贯彻和落实《关于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通知》文件精神,先后承担6期河南省国家通用手语培训,培训河南省残联系统干部、河南省各地市特教学校骨干教师300余人。与此同时,还在银行、医院、公交公司等行业或机构开展国家通用手语培训。该专业师生发挥专业优势,热心为聋人群体服务,推动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八、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1.教学改革成果较少

目前,从该专业教学研究成果来看,在发表教学改革研究性论文、编写教材以及申报校级以上教改项目等方面数量不足,没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长。主要原因:一是有的教师对于教学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等还在学习和积累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教学成果还没有显现出来;二是有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教学时间占用较多,无暇顾及教学研究;三是有的教师对教学改革认识不足等。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近20年来,该专业一直以培养手语翻译人才为主,兼顾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手语与手语翻译类课程学分几乎占三分之二,弱化了特殊教育课程,未达到特殊教育专业认证中特殊教育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25%的指标要求。其次,实践教学周数不足。按照专业认证要求,教育实践时间≥18周,包括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未达到18周的基本要求。

3.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环节,如志愿者活动、各种社团活动以及学校各种学术报告、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和多元。从课堂到课外,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实践活动认知和体验,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这些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创新实践认识不足。从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效果来看,直接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比例偏低。在科技创新、专利申请等方面表现欠佳,缺少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成果。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参与创新项目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改进措施

1.高度重视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特殊教育专业作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进课程建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教改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用于课堂。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多元化考核方式。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方面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对照标准完善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特殊教育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于促进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教育专业应高度重视专业认证,认真领会和贯彻本科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照标准认真修改,对未达标的特殊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时间,在兼顾手语和手语翻译课程的同时,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应开尽开特殊教育课程,使特殊教育课程学分达到特殊教育专业认证监测指标,确保通过特殊教育专业认证和本科合格评估。

3.强化实践教学理念

组织专业课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使每一位教师明确学生创新就业的重要性,对于本科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中才会得以落实。教师可以结合毕业论文写作,让学生从中学习规范的学术科研方法,培养学术研究思维。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校的四年学习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获得了与专业相关的诸多实践学习经验。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教育和鼓励学生关注和参加创新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活动。教师悉心指导,学生意识增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主动性,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制作维护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8号 

邮政编码:450044   统一服务热线:400-682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