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特殊教育学院“手语传经典”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篇
日期: 2025-07-10 信息来源: 特殊教育学院 点击数:

2025年6月25日至7月5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天河社区、河南省图书馆及知了康复医院,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国家通用手语推广与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区手语推广:深化理解,搭建沟通桥梁

6月30日起,“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天河社区开展为期五天的“手语传情·黄河文化颂”国家通用手语推广活动。活动首日,通过知识科普与互动游戏,引导居民认知聋人群体与手语文化,增进理解。次日及后续,由聋人团队成员蔡梓幸和张以琳主导,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场景,教授见面问候等实用手语,居民学习热情高,课后积极与聋人志愿者实践交流,纷纷表示愿持续学习,搭建沟通桥梁。本次活动为社区有效搭建了学习手语、理解聋人群体的平台,促进了聋听融合。未来计划推出聋听共演等更多融合活动,持续推动通用手语在社区普及。

(二)非遗剪纸遇手语:无声传艺,融合共生

7月3日,“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联合郑州市聋人协会于天河社区成功开展了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剪纸活动。聋协主席李景明全程以手语精心教学剪纸折叠与图案技法,团队成员协助沟通翻译。老幼居民兴致盎然,安静专注地实践创作,红纸渐成精美作品。此次活动不仅传授了非遗技艺,更是一次独特的聋听融合体验。参与者通过“无声”的手语教学,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加深了对听障群体的理解与共情,少儿尤其沉醉于创作乐趣。活动以非遗为媒,生动展现了特殊人群的艺术创造力与价值。本次活动有效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推动了非遗传承,并以特殊群体为主体成功构建了沟通理解的无声桥梁,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社区温情的融合共享。

(三)康复医院手语融合课:知识普及与理解共建

7月4日,“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应融易咨询邀请,参与知了康复医院“残障与多元融合”培训。活动核心在于普及听障知识,倡导融合教育。团队分享了残障服务经验。听障成员刘楚灵现身说法,分享成长挑战、感悟及职业规划,引发共鸣。指导老师杨超然介绍聋健融合实践,呼吁社会提供更多共融机会。活动中,团队带领学员学习“你好”“谢谢”等基础手语,促进沟通理解。本次活动有效普及听障知识,通过真实分享与互动实践,生动呈现了融合教育的价值,为促进社会包容与平等助力。

(四)红旗渠精神无声传:手语入社区,精神共传承

7月5日,“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天河社区成功开展了“手语传精神·红旗渠故事讲”主题活动。团队成员边金杰以手语生动讲述红旗渠精神,并融合互动问答,使英雄先辈的奋斗故事鲜活呈现;廖佳妮全程担任翻译,有力保障了信息无障碍传递与现场沟通的畅通。活动在热烈氛围中进行,居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更被其厚重的奋斗历程深深感染。本次活动巧妙依托“出彩中原”平台,以手语为独特媒介,既成功弘扬了红色文化精髓,有效传递了红色基因,也架起了一座连接精神传承与特殊群体交流的创新桥梁。

(五)少儿图书馆手语科普:童心植“包容”,手语绽光彩

7月6日,河南省图书馆联合“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举办“以手为语·洞见听障世界”活动,吸引30余组家庭参与。活动中,杨超然老师以“认识聋人、认识手语”开篇,用视觉语言架设心桥;听障学生蔡梓幸(刘双鹤口译)分享经历,引导读者贴近听障生活,学习沟通之道。读者深切共鸣:“沟通超越声音,眼神手势蕴含温度;学会用手语问候、传递善意、包容不同,方能抵达真正‘无障碍’”。活动在少儿馆暖心落幕,不仅播下理解种子,更彰显实践团搭建心桥的初心。未来团队将深入更多公共空间,推广手语,盛放包容之花,推动无障碍建设,赋能多元共融,助无声梦想绽放。

本次“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累计服务超400人次,覆盖社区、文化场馆、医疗机构等多类场所。团队以手语为纽带,创新融合文化传承、红色教育与聋健共融,升级社会实践新范式,彰显特殊教育社会价值。未来,“手语传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持续深化多元文化传承,探索融合新路径,以手语传递文化温度,浇筑包容社会根基,为构建无障碍人文环境聚力前行。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制作维护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8号 

邮政编码:450044   统一服务热线:400-682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