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拓宽特殊教育学院师生国际视野,深入了解手语翻译在聋听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5月14日下午,中国残联第八届主席团委员、教育部国家手语和盲文工作专家、河南省聋人协会主席、我校外聘教授仰国维做了题为《手语翻译如何成为生态共建者?中美聋听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学术讲座。特殊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洁与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在金河校区特教教学楼208举行,副院长白瑞霞主持。
仰国维老师结合为期一年的美国访学经历,以“生态共建者”为视角,围绕美国“手语的标准化与语言学研究、手语翻译人才培养与职业认证、聋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发展、聋教育模式与实践、手语翻译服务发展与挑战”五个问题展开讲述。他认为手语语言生态构建要素包括:手语使用群体;手语服务群体;政策影响;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互动机制,并且指出手语翻译应成为聋听社会资源链接的“生态枢纽”。
仰国维老师和周晓宁老师互动时还分享了手语翻译的前沿理念。他们提出了“生态不是‘孤岛’”,聋人群体的发展能够推动手语翻译的发展,手语翻译的发展也能推动聋人群体的进步。
白瑞霞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呈现三大鲜明特色:一是内容的前沿性,仰国维老师深度解析了美国聋教育体系与手语翻译机制,为学院师生拓宽了国际学术视野;其次,主讲人的协同效应,仰国维夫妇联袂登台,展现了学术伴侣的独特风采;三是翻译团队的专业性,三位博士口译员王俊珍、杨超然和范娇娇,都是我们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她们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为讲座注入了蓬勃的学术活力。
此次讲座为学院的聋教育和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启发。讲座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接触到国际聋教育及手语翻译领域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打破了固有的认知局限,为专业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如手语翻译教学的多元化训练模式、聋生个性化培养的路径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加深了对聋人群体需求的理解,明确了手语翻译自身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责任与方向,增强了职业使命感。(文/王小红,图/王乐)